刑事逃逸怎么处理 刑事逃逸的6种不认定情况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的,如果尚未构成犯罪,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对其处以200元2000元以下罚款的行政处罚。并由公安机关交通,肇事。希望《刑事逃逸怎么处理》一文对您能有所帮助!

刑事逃逸的6种不认定情况

法律分析:
开车把别人车撞了逃逸会受到处罚的,这种情况属于肇事逃逸。 交通事故逃逸的处理: 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行为,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做如下处理: 1.对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处200元到2000元罚款,可以并处15以下拘留。 2.对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没有逃逸的,除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外,由公安机关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3.对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并逃逸的,除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外,由公安机关吊销机动车驾驶证,并终生不得重新领取机动车驾驶证。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第九十一条 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被处罚,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处十五日拘留,并处五千元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醉酒驾驶营运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十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后,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
饮酒后或者醉酒驾驶机动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逃逸的6种不认定情况有双方当事人对于事故发生没有争议达成协议的,或者是为了及时求救伤者,标明位置离开并报警,除此之外,如果将伤者送往医院,因为需要筹集医疗费用,而离开的也是不属于逃逸。
法律分析:逃逸的6种不认定情况有双方当事人对于事故发生没有争议达成协议的,或者是为了及时求救伤者,标明位置离开并报警,除此之外,如果将伤者送往医院,因为需要筹集医疗费用,而离开的也是不属于逃逸。交管部门对一下行为不构成肇事逃逸做出了规定:1、交通事故当事人对事故事实无争议,撤离现场自行协商解决,达成协议,并留下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后,一方反悔并报案的;2、交通事故当事人为及时抢救事故伤者,标明车辆和伤者位置后驾车驶离现场并及时报案的;3、交通事故当事人将伤者送医院后,确因筹措伤者医疗费用需暂时离开医院,经伤者或伤者家属同意,留下本人真实信息,并在商定时间内返回的;4、交通事故当事人因受伤需到医院救治等原因离开现场,未能及时报案的;5、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驶离现场,有证据证明其不知道或不能发现事故发生的;6、有证据证明交通事故当事人因可能受到人身伤害而被迫离开交通事故现场并及时报案的。认定肇事逃逸的时候,并不是当事人离开了事故现场就一定是逃逸,只要驾驶员从来就没有想逃避法律责任,一般都不构成肇事逃逸。像有的时候驾驶员可能是真的不知道发生了交通事故,或者为了救人才没有及时报案的,这都不属于肇事逃逸。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零一条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刑事案件逃逸会加重判吗

小剐蹭肇事逃逸的6种不认定情况:
1、事故双方当事人对事故性质及责任无争议,留下了真实姓名、联系方式等相关资料后,撤离现场自行协商解决已经达成协议,一方反悔并报案,而另一方不算是肇事逃逸;
2、如果事故当事人为了及时抢救伤者,在表明车辆和位置后驾驶车辆前往请求救援或报案的不算是肇事逃逸;
3、当事故当事人将伤者送往医院后,因筹措伤者医疗费用或其他特殊原因需要暂时离开医院的,并留下真实姓名、联系方式等资料,经过伤者家属同意后离开的不算是肇事逃逸;
4、事故当事人因受伤需救治而没能及时报案的,而是采用先将伤者送往医院的方法也不算是肇事逃逸;
5、有证据证明其不知道或不能发现事故发生而驾驶车辆离开现场也不算是肇事逃逸;
6、经协商未能达成一致或未经协商给付赔偿费用明显不足,也没有人员伤亡,留下相关证据后有特殊原因需要离开现场的,不算是肇事逃逸。
一、刮到别人车跑了算不算肇事逃逸
刮到别人车跑了算肇事逃逸。
刮到别人车跑了构成肇事逃逸,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责任。
1、当事人如果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的,承担全部责任。是属于肇事逃逸,但如果只是一般刮蹭而未发生严重事故的,并不构成犯罪,按一般的交通违法行为处理;
2、交通肇事逃逸是指机动车驾驶员在发生交通事故的同时,擅自逃离事故现场,使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民事、刑事、行政责任无法确定,其目的在于推卸、逃脱责任的行为。
二、肇事逃逸没车牌能搜查到吗
交通事故对方逃逸车没牌也是能找到的。就算对方是无牌车,其车辆运行路线的轨迹、撞车后现场留下的残片、撞车后逃逸沿路的所有监控视频、摄像机对车内的拍照和车型颜色等等,都会留下破案的蛛丝马迹。发生事故后,要经交警部门调查,再确定是否属于肇事逃逸。
在确定属于肇事逃逸后,如事故中没有人员重伤或死亡,逃逸的驾驶员要负事故主要以上责任,但不构成交通肇事罪。对肇事者的处罚是两百元以上两千元以下罚款,并处15日以下拘留,同时对其机动车驾驶证扣12分。
三、肇事逃逸离开现场算肇事逃逸吗?
离开事故现场,不一定属于交通肇事逃逸,要经交警部门调查才能定性。交通肇事逃逸怎样认定具体如下:
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
2、交通事故当事人接受调查期间逃匿的;
3、交通事故当事人离开现场且不承认曾发生交通事故,但有证据证明应知道发生交通事故的等。
在确定属于肇事逃逸后,如事故中没有人员重伤或死亡,逃逸的驾驶员要负事故主要以上责任,但不构成交通肇事罪。对肇事者的处罚是两百元以上两千元以下罚款,并处15日以下拘留,同时对其机动车驾驶证扣12分。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第八十七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及其交通警察对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应当及时纠正。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及其交通警察应当依据事实和本法的有关规定对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予以处罚。对于情节轻微,未影响道路通行的,指出违法行为,给予口头警告后放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零九条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到期不缴纳罚款的,每日按罚款数额的百分之三加处罚款;
(二)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刑事逃逸怎么处理最有效

问题一:如何认定交通肇事逃逸 交通事故逃逸如何认定:
1、 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以行为人构成交通肇事罪为前提条件。
《解释》中“本解释第二条第一款规定和第二款第(一)至(五)项规定的情形之一”指的是构成交通肇事罪的情形,是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的前提条件。如果行为人的行为发生了交通事故,但情节轻微,或负次要责任、同等责任、无人员伤亡、无重大财产损失等,则不构成交通肇事罪。这种情况下,行为人若主观上认为后果严重,自己已构成犯罪,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不应认定为“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因为刑法仅处罚那些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对于客观上未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或威胁的行为,不宜以刑法的方法定罪处罚。
2、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以行为人为逃避法律追究为主观目的条件。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七条规定:发生交通事故的车辆必须立即停车,当事人必须保护现场,抢救伤者和财产(必须移动时应当标明位置),并迅速报告公安机关或者执勤的交通警察,听候处理;过往车辆驾驶人员和行人应当予以协助。第二十条规定:当事人逃逸或者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使交通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应当负全部责任。这说明行为人的先行行为即交通肇事行为产生以下五方面的行政义务:一停车义务;二保护现场;三抢救伤者和财产;四报警;五听候处理。这五种义务属于行政法规规定的行政义务。其中抢救伤者和财产亦是刑事义务。《解释》中“为逃避法律追究”是行为人逃逸行为的主观目的,法律追究不仅包括刑事法律追究,也应包括民事法律追究、行政法律追究,即包括:⑴民事人身、财产损害赔偿义务;⑵五项行政义务;⑶抢救伤者和财产的刑事义务。所以交通运输肇事后,行为人负有上述三类义务,为逃避任何一类义务,在主观上都具备了应受刑法加重追究刑事责任的主观要件,都是逃避法律追究。
3、 行为人有逃跑行为。
什么是逃跑,词义是为躲避不利于自己的环境或事物而离开②。在这里认为应界定为,行为人交通肇事后,在人身未受到控制时,为逃避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而使自己的人身不受被害人及其亲属、群众、事故处理人员控制而离开的行为。要与脱逃区别开来。脱逃词义是脱身逃走③。在刑法意义上,构成脱逃罪的脱逃是指依法被关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从看守所、监狱、劳动改造管教队、少年犯管教所、拘役所逃跑的或在押解途中逃跑④。所以脱逃首先要有人身受到有效控制后而脱离。逃跑是人身尚未受到有效控制而逃跑。如果行为人交通肇事后,已被事故处理机关采取关押或押解途中而脱逃,对行为人的脱逃行为,应认定为脱逃罪,另行定罪处罚,而不是以交通运输肇事逃逸作为交通肇事罪加重处罚。
4、“逃跑”的时间、地点条件。
依据《解释》规定逃跑的时间是在发生交通肇事后。那么如何理解“在发生交通肇事后”。这个时间段应界定为在事故发生后的当时至行为人被事故处理机关关押或押解途中前的这段时间。行为人在这个时间段逃跑的,属于《解释》规定的“逃跑”行为,在被关押或押解途中脱逃的,属脱逃罪,而非定本罪。逃跑的地点,并不限于当场。行为人在被事故处理机关带去谈话尚未采取关押措施时,趁人不背离开的,仍应认定为《解释》中的逃跑。

问题二:交通肇事逃逸罪的认定 100分 构成交通肇事逃逸罪,是指发生交通事故后,对于受害人未进行抢救或未向公安机关报警,擅自逃离现场,使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民事、行政、刑事责任无法确定和追究的行为。
构成交通肇事罪,必须达到“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程度,如果受害人为轻伤,构不成交通事故逃逸罪。
逃逸的目的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如果事发后二小时,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即使受害人为重伤或者死亡,也不构成交通事故逃逸罪。
负事故的主要或者全部责任,不是必须条件。
发生交通事故后,致受害人重伤,没有上述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轻伤不构成。

问题三:交通事故肇事逃逸怎么判定 一、什么是交通肇事逃逸?
根据《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公安部70号令)》规定 “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发生交通事故后,交通事故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追究,驾驶车辆或者遗弃车辆逃离交通事故现场的行为。-
肇事逃逸的构成条件主要有:(1)肇事人知道自己造成了交通事故,即行为人在逃逸时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生,这是行为人的主观认知因素。
如果行为人没有意识到交通事故的发生而离开现场,则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如〈案例1〉:孙某驾驶两轮摩托车驮载其朋友刘某(二人均喝酒过量)超速行驶时,因路上颠簸,刘某从摩托车上跌落头部着地,致颅脑损伤而当场死亡。而当时孙某对此一无所知,仍然继续驾车狂奔,直至被人发现将其截获。本案中,孙某虽然离开了现场,但因其主观上对刘某坠地身亡这一交通事故并不“明知”,故不宜认定其“交通肇事后逃逸”,只能认定其构成一般交通肇事罪。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明知”,是指行为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如果行为人“应当知道”自己的行为造成交通事故而装作不知道,逃离事故现场的,仍应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2)主观上是为了逃避事故责任,逃避法律的追究;实践中,肇事人逃跑的目的大多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但也有少数人是因为其他目的,如害怕遭到被害人亲友及其他围观群众的殴打而逃跑,这些人往往在逃离现场后,很快通过报告领导或报警等方式,接受法律的处理。显然,这些人的主观恶性要小得多,因此,有必要在认定时加以区分,以保证准确适用法律,做到不枉不纵。如〈案例2 〉:司机宋某违章驾车,将一行人于某撞死,正当宋某对于某进行抢救时,于某的亲友及当地群众闻讯赶到,持械对宋某进行殴打。宋某被逼无奈,驾车逃离现场,直接到当地公安派出所报案。本案中,宋某的逃跑行为就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行为人出于正当目的逃离现场后,必须及时向有关机关报案,接受法律处理,否则, 如果行为人一逃便杳无音信,仍应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3)客观上实施了逃离事故现场,不向公安机关报案的行为。
这里有争议,有人认为仅仅将其限定为逃离“事故现场”,而实践中大多数并不拘泥于“事故现场”,而是与“不向公安机关报案”的行为一并来考虑的,总之,要看具体情节。
二、如何认定交通肇事逃逸行为:
近日,天津市交管局出台了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定性标准,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没有责任而驶离现场、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等 8种情况将被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
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
2.交通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对事故没有责任,驾车驶离事故现场的;
3.交通事故当事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的;
4.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的;
5.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的;
6.交通事故当事人接受调查期间逃匿的;
7.交通事故当事人离开现场且不承认曾发生交通事故,但有证据证明其应知道发生交通事故的;
8.经协商未能达成一致或未经协商给付赔偿费用明显不足,交通事故当事人未留下本人真实信息,有证据证明其是强行离开现场的。
三、哪些情况不构成肇事逃逸?
6种情况不构成肇事逃逸:
除了哪些情况可以被认定为肇事逃逸外,交......>>

问题四:交通肇事逃逸罪的认定标准 关于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为及理解问题。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规定:
“交通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具有本解释第二条第一款规定和第二款第(一)至(五)项规定的情形之一,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该解释关于第二条第一款的规定如下: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一)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三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二)死亡三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
(三)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三十万元以上的。
第二条第二款规定如下: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
(一)酒后、吸食毒品后驾驶机动车辆的;
(二)无驾驶资格驾驶机动车辆的;
(三)明是安全装置不全或者安全机件失灵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
(四)明知是无牌证或者已报废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
(五)严重超载驾驶的;(六)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从以上法律规定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交通肇事后逃逸”所指的各种行为。

问题五:什么是交通逃逸罪?怎么认定? 所谓交通肇事逃逸就是行为人在交通运输肇事中具有以下情形并因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
(1)死亡一人或者重伤郸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2)死亡三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
(3)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三十万元以上的。
(4)酒后、吸食毒品后驾驶机动车辆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5)无驾驶资格驾驶机动车辆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6)明知是安全装置不全或者安全机件失灵的机动车辆而驾驶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7)明知是无牌证或者已报废的机动车辆而驾驶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8)严重超载驾驶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问题六:肇事逃逸怎么判定的? 交通肇事(我们只考察构成犯罪的案件)逃逸案件不断发生,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很大危害。但如何认定交通肇事逃逸,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对此并没有统一的认识,由此给交通肇事嫌疑人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为了说明问题,先看以下几个案例。
案例一:2004年6月23日22时许,古某驾驶桑塔纳轿车,沿沭牛路由东向西行驶,行至山东省临沭县大兴镇驻地,因顺行的该镇湾子村村民英某突然从路北向路南转弯,古某刹车不及时,当场将英某撞死。古某下车见英已死亡,就驾车离开现场,到了交警队报案。
案例二:2001年3月11日11时30分许,何某驾车沿省道225线由北向南行驶,行至周庄村时,将过路的行人刘某撞伤后逃逸,后刘某经抢救无效死亡。
案例三:2005年3月20日7时30分许,李某驾车沿沭郯线由东向西行驶,行至山东省临沭县郑山镇邢屯村村中的水泥路上时,因没有在路中间行驶,将顺行路人宋某撞伤,后送到医院进行抢救,李(期间电话报警)在医院陪护到当天下午,借口回家取钱,第二天听说宋某抢救无效死亡,李便离家出走,在外打工,后经其亲属做工作,到交警大队投案自首。
对上述三个案例中司机的行为,交警部门均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而且当事人没有异议。我们在审查时,认为交警部门的认定有出入,与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精神不一致。
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是这样规定的: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九十四条:“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发生交通事故后,交通事故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追究,驾驶车辆或者遗弃车辆逃离交通事故现场的行为。”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具有本解释……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
(3)《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关于转发〈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道路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查辑办法〉的通知》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是指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当事人故意驾驶车辆或者弃车逃离交通事故现场的案件。”
(4)《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关于特种车辆在执行任务中发生交通事故后驶离现场定性问题的答复》:“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是指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当事人为逃避责任,故意驾驶车辆或弃车逃离交通事故现场的案件。因此,执行任务的特种车辆在发生事故后,为了履行法定的职责离开现场,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
根据上述规定的精神,我们认为构成交通肇事逃逸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第一,时间上当事人知道已经发生交通事故;第二,当事人主观上是为逃避法律责任(是否包括刑事和民事责任,认识不一,我们倾向仅仅是刑事责任);第三,已经离开交通事故现场,只有具备上述三个条件,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否则,认定当事人离开事故现场就是逃逸难免过于严格,同时于法无据,法律快车网律师 法律快车网律师 于情不合。在上述案例二中何某的行为很明显是符合上述三个条件的,应该认定其有逃逸情节,而在案例一中的古某虽然有离开现场的情节,但其主观目的不是逃避法律追究,而是到交警部门投案自首,所以不能认定为其逃逸;在案例三中,对于李某的行为也不能认定为逃逸,虽然其有逃避法律追究的主观目的,但其不是从交通事故现场离开的。
除了上述三个条件外,下列行为也不能认定为逃逸:一是当事人不知道发生了交通事故而离开现场的,其主观上也就没有逃避法律责任的故意;二是特种车辆(如120、122、110、119)在执行任务过程中,为履行法律职责,发生了交通事故后,驾车离开现场的。但是如果是执行完任务后又发生交通事故......>>

问题七:交通肇事人逃逸怎么认定和处理 你回旅馆没有开车吧?还有你回去拿证件和对方司机说了么?
一般肇事逃逸分两种,第一种是无意识的驶离现场,就是说你不知道发生事故,或者为了救治伤者驶离现场。本意并没有说为了逃避处罚。这种情况交警一般写驶离现场,保险公司也通常不认为属于肇事逃逸。第二种就是为了逃避处罚,明知发生事故仍然驾车或者弃车逃离现场。这种交警和保险公司都认为属于肇事逃逸,保险公司是不承担该事故的赔偿责任的。

你说的这个情况我觉得你还是找交警好好说说,因为他在认定书上的表述对于你后续理赔非常关键。最好找找人,你明白吧???

问题八:交通肇事逃逸责任如何认定? 1、“交通肇事逃逸责任如何认定?”:
(1)如果确实是肇事后逃逸,肇事方应负事故全部责任。
(2)不过,从你的补充情况看:B不能算作是肇事逃逸,因为B曾主动要求送A和C去医院、在被拒绝的情况下离开现场但并未逃离以逃避承担责任,而是到交警队去自首了,所以,不能认定为肇事逃逸。
(3)如果B不能认定为肇事逃逸的话;事故责任如何认定,还要看交警的现场勘察和所收集的证据后由交警认定。
2、如果A、C均不构成重伤的话,司机不构成交通肇事罪,没有刑事责任、只有民事赔偿责任。
3、“如交警鉴定为事故双方均需负责,A该承担多大比例的责任?是否代表不能追究B的刑事责任?”:
(1)如果你所说B转弯没有打转向灯有证据证明的话,有可能是A和B同等责任或主次责任(A次要责任、B主要责任)。但具体A承担什么责任,应以交警的事故责任认定书为准。
(2)如果A和C都是轻伤以下:不构成交通肇事罪,不能追究B的刑事责任了。
4、“如果事情可以私了,有什么比较合理的协商解决方案?协商解决是否代表可以不追究B的刑事责任? ”:
(1)可以私了、协商赔偿,即使是构成交通肇事罪有刑事责任时,民事赔偿部分也可以私了。
(2)如果构成交通肇事罪的:能私了的只是民事赔偿部分,刑事责任部分不能私了,因为交通肇事罪属于公诉罪,是否免除刑事处罚只能由检察院和法院确定,民事赔偿部分私了后,只是可以做为一个酌情从轻的量刑情节。
5、建议:
(1)积极和交警联系,争取事故责任认定书能公平认定事故责任,如果对事故责任认定书不服,可以在接到认定书后3日内向上一级交警部门申请复核,但应有确实证据才行,也可以在向法院起诉索赔时提交证据请求重新认定责任。
(2)在责任认定书下来后,和对方协商赔偿的问题:A和C的赔偿都可以向B索要,在交强险责任限额部分内的部分由交强险支付,责任限额之外的部分向B按责任比例索赔。
(3)赔偿问题协商不成时,可以起诉到法院解决。
(4)应赔偿的有:A和C的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院伙食费、营养费、车辆损失等。

问题九:司机肇事逃逸怎么认定 (一)主观方面:主观方面即行为人的主观动机,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动机一般是逃避抢救义务以及逃避责任追究。这种动机是积极的心理活动。虽然交通肇事罪是过失犯罪,但仅就逃逸行为而言,具有直接的行为故意。因此只有行为人对肇事行为明知,同时又有逃逸的直接犯意,才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因为从主观方面来看,在犯罪恶意上是很小的,是对现场后果的害怕所致。但毫无疑问,其逃逸行为还是直接故意所致。所以无论何种情形,行为人在逃逸时都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造成了交通事故的发生,并对逃逸行为有直接的故意户这是行为人的主观方面。
(二)客观方面: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从刑法理论来看,认定行为人是否构成犯罪,最直接的便是对行为的客观方面予以认定。对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为,是最高院的《解释》中规定了在五种情形的基础上而逃跑的行为。这就可以明确交通肇事后逃
交通肇事逃逸逸是作为交通肇事罪量刑的加重情节来规定的。也就是说如果行为人的先前行为没有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或者虽有交通违规行为但该违规行为与结果没有因果关系,或者行为人在交通事故中仅负同等责任或者次要责任,或者交通行为在所造成的结果尚未达到交通肇事罪基本犯的定罪标准的,或者在负事故全部责任或主责的情况下仅致1人重伤,但又不具备酒后驾驶、无执照驾车、无牌照驾车《解释》规定的情形之一的,即便行为人事后有逃逸行为,也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三)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空间要素,即该行为是否仅限于“逃离事故现场” 。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虽然没有逃离现场(有的是不可能逃跑),但是在将伤者送到医院后或在等待交警部门处理时畏罪逃跑,虽然无论从主观方面还是客观方面都是符合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构成的,也应当受到法律的严惩。而在学界部分学者认为交通肇事罪是一种过失犯罪,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并不深。因此,对其处理不宜过重,具体把握尺度也宜宽不宜严,所以要对逃逸行为的时间和空间作必要的限定。

问题十:如何界定交通肇事罪中肇事逃逸行为求答案 张春华负此事故的主要责任。事故发生后,张春华请路过现场的群众打电话报警并实施救助,自己因身体受伤去医院治疗而离开现场,后打电话向公安人员投案,如实供述了犯罪事实。法院审理后认为,被告人张春华行为不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而构成交通肇事罪,遂判处其有期徒刑3年9个月。
[评析]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第3条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是指“交通肇事者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由此可见,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应当具备两个要件,一是在客观上表现为交通事故发生,并且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后果,肇事者的行为符合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而肇事者离开事故现场的行为;二是肇事者在主观上必须有逃跑的故意,即肇事者明知发生了交通事故,已造成了严重后果而逃离现场,且逃逸的目的是为了逃避法律处罚。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两个要件,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刑法》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这一法定加重情节,不仅是为了惩罚那些肇事后为了逃避法律处罚而不顾被害人死活的肇事者,更是在于督促肇事者积极履行救助义务,尽量避免被害人伤势加重甚至死亡结果的发生,从而更好地维护被害人的生命安全。因此在认定肇事者的行为是否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应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肇事者是否有逃避法律追究的故意。如果行为人并不知道发生了事故而依原行车路线继续前进,或由于天气等客观自然原因导致肇事者无法确定发生了重大交通事故而驶离现场,或肇事者在采取了一定措施后为了保护自己的人生安全(如躲避被害人家属殴打、自己受伤去医院治疗等)而暂时离开的,在这些情况中,由于行为人主观上并没有逃避法律处罚的目的,若仅以他们发生交通事故后有离开现场的客观事实而将其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是不准确的。  朱爱华卢青仇志坚

上一篇:刑事审判节点风险 清明、五一等重要时间节点相关风险研判

下一篇:刑事自诉上诉程序 刑事自诉通过一审法院上诉多久二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上饶刑事辩护律师整理并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115634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